您现在的位置:大科学装置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科学”凯旋 热带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初步建成
【发布时间:2015-11-16 】 【 】【打印】【关闭

  11月15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圆满完成中科院海洋专项西太平洋科学考察任务顺利返回青岛。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副所长李铁刚和杨红生、胡敦欣院士等到码头迎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以下简称海洋专项)——2015年热带西太平洋主流系和暖池综合考察航次历时77天,航程约11000余海里,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作业计划,成功回收了2014年布放在该海域的15套深海潜标和380余件观测设备,并重新布放了13套深海潜标和350余件观测设备,开创了单一航次布放、回收深海潜标套数和观测设备数量最多的世界纪录。

  构建热带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是海洋专项的重点任务之一。15套深海潜标的成功回收,获得了热带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1年涵盖海洋上层和中深层水体的温盐流等观测数据,是国内国际首次在这一地区获取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连续观测数据,为项目探索研究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美国《自然》杂志曾在2014年刊发文章,对中国即将在热带西太平洋建立起的大洋潜标观测网称为第二次“郑和下西洋”,引起了世界海洋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凡研究员表示,15套深海潜标及数据的成功回收对海洋专项意义重大,这标志我国已自主建立起热带西太平洋科学研究的观测网络,奠定了我国在全世界对该海域观测研究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填补了国际上对该海域中深层环流大规模同步观测的空白,为我国大洋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该网络将会为我国大洋科学和其对我国气候效应的研究探索提供持续的数据支撑,将显著提高我国气候和海洋环境的预测能力。

附件